台北所
桃園所
新竹所
深圳所
預約查詢
兒童心理諮商-心理師與自閉特質孩子工作的七個原則
2025/07/24 鍾瑞倫

心理師是如何進行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商的呢?

如何和兒童及青少年建立心理諮商關係

父母經常好奇,身為心理師的我,到底在治療室內,是如何與他們的孩子工作?又有什麼祕訣,讓孩子願意與我溝通?因此今天來揭秘,我如何和兒童青少年進行心理治療工作,如何與父母合作,以及在與具有自閉特質的孩子進行治療互動時,宜注意的事項。

👶 孩子被動前來:從不信任到放鬆

在互動之初,兒童或青少年通常是應大人要求被帶來(在我過去的

經驗裡,僅很少數是自己發現身心狀況不對、上網查詢,或聽了學校輔導老師建議後,主動跟家長提出要接受心理治療)。年紀小的兒童,父母以看醫生、聊天、玩遊戲等說法,將懞懞懂懂的孩子帶過來。

通常這時候心理師用輕鬆的語調和他/她說話,再配合一些他/她有興趣的媒材(像是畫畫、積木、遊戲等),就能讓孩子慢慢放鬆下來、和治療者互動。

年紀大的青少年則比較有主見,若父母沒有事先跟他/她好好溝通前來心理治療的用意,或是家裡比較常用打罵的方式進行教育的家庭,孩子便很容易覺得是因爲自己做錯才會被帶過來,心理治療像是一種對他/她的處罰,而對治療師懷有敵意、心底排斥。

要改變一個人的成見並不容易,當下心理師能做的,只有真誠向他/她展現友善的態度,讓他/她感受眼前這位大人,正在努力理解、而非評價他/她,



接著清楚說明心理師是什麼,心理治療會做什麼事,可以對他/她有什麼幫助,最終交付決定權,由他/她自行決定要不要和眼前這位大人展開前所未有的合作關係。

其實,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平常可能更少被傾聽、更需要被幫忙,但面對這類比較不關注孩子心理發展的家長(例如和心理師討論的焦點是如何讓孩子繼續聽話,觀念裡總把孩子當做年紀小、不會想、不懂事),

或是家長自身也比較少關注自己的心情,比較少思考情緒對身體與個人行動的影響時,讓家長能夠了解情緒的重要性、正視情緒的價值,會是一項需要很多時間與力氣的長期衛教。

在溝通的時候,展現專業的態度,使用家長習慣的語言,考量當下對方可承受的情緒強度,選擇一個有可能達成共識的目標,可以幫助彼此有效的溝通,為好的合作打下基礎。


⏱️ 治療多久?主訴 影響方向

心理師很常被問,這個要治療多久?多久會好?根據不同的主訴,心理師可以初步給予家長答覆。

兒童青少年孩子前來的原因,有部分是生活中面臨較大的變動(孩子升學、轉學、從獨子變成有手足、父母吵架離婚、自己或家人突發嚴重外傷或疾病…等),因而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

父母因為擔憂孩子的情緒異常(莫名、不可控的哭泣、生氣)、行為異常(例如尿床、偷竊、攻擊、自傷、強迫性的重複或收集、選擇性緘默、拒學),背後是否隱藏更大的問題,因而前來心理治療所、或去醫療院所,讓專業人員進行評估。

如果心理師提供專業的分析判斷與建議,有助於家長正確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而思考如何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



👨‍👩‍👧 家長該不該一起進治療室?

在年紀小的孩子身上,家長涉入治療的程度很高。孩子可能還沒有上學的經驗,對於治療師(或老師)沒有概念,因此沒有辦法與治療師單獨相處,需要仰賴父母在治療室內,充當安全堡壘的角色,才有辦法與不熟的叔叔阿姨進行互動。

若父母高控制、高介入,例如高度控制心理師的做法,看到孩子沒有表現出他/她期待的行為,很快就出手幫忙、或出嘴批評,都可能對治療造成不利的影響,孩子受益於治療的程度自然就打了折扣。

假若治療過程中,爸爸或媽媽和心理師的互動佔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有可能反映的是父母自身的治療需求,有的家長會在談話過程意識到這一點,坦白承認自己比孩子更需要找人聊一聊。

有的則批評心理師搞錯重點、弄錯對象,氣憤或失望地離開。


另一些身為安全堡壘的父母,較為尊重心理師、不隨意介入,他們在一旁等待(孩子有需求來找他/她)、陪伴鼓勵孩子與治療者互動,只在治療者/或孩子需要、開口邀請他們的情況下參與治療活動,其餘時間在旁觀察或者休息。

我通常會詢問、預留時間給家長,確認他們在一旁時的心理活動(看到什麼、感覺還好嗎、有沒有疑問),以及那一次來有沒有特別需要處理的事項。這樣的父母,具備較好的素養,對心理治療的內涵有較正確的了解,治療關係也維持得比較久。



自閉症類群障礙的孩子,或者人際焦慮比較高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可能更高,初期可能更需要父母陪伴在治療室內,但當他們焦慮降低,或成長到某一階段時,會開始表達想要父母離開治療室。

這時心理師需要重新調整治療的結構及時間安排,來因應孩子現階段的發展需求。

將父母納入治療情境,有利有弊,但只要雙方秉持互相尊重的態度、誠懇溝通,相信治療者和父母之間,就能更加互相了解,良好合作,共同營造一個滿足孩子成長需求的環境。


前面說的是與家長有關的部分。而在心理師與孩子兩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心理師以 如何和自閉特質的孩子工作為例:

自閉特質的孩子,先天具有以自我為中心、行為模式容易僵化、思考邏輯特異、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覺察不佳等特質,造成人際互動與社會適應的困難。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心理師可以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試著這樣做!


📍 1. 建立穩定的治療結構

建立穩定的治療結構:在治療流程上,自由、鬆散、或高度以他/她們為主,有時對改善症狀特質的效益較慢。

若心理師覺得有些流程或活動,可以對改善孩子特質更有幫助的話,清楚明確的預告、態度溫和的堅持,配合實際執行時給予彈性的調整空間,會幫助他們適應這些不那麼符合原本預期、不是他們興趣焦點的事情。

🔄 2. 維持基本的人際互動原則

維持基本的人際互動原則:因為孩子較以自我為中心,談話時比較不會關注他人(例如滔滔不絕的講自己感興趣的事),心理師在互動時,可以讓孩子和心理師輪流、互換發言權(剛剛我問他/她,現在換他/她問我;

或是心理師先聽孩子講話,結束後輪到孩子安靜聽、不插嘴一段時間)。遊戲時孩子有想玩的方式(通常孩子提出的方式都是單方面有益於他/她的),如果不照著這個方式就覺得不好玩,心理師或許會同意,條件是兩人要公平,輪流享受這些優惠條件。

對於社會化經驗少、或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和治療者進行輪流,或者用公平互惠的規則來進行遊戲,更容易感到不順意、有情緒,治療者需更加仔細地思考,以孩子當下可接受的程度,維持一來一往的遊戲模式。



🗣️ 3. 正確理解孩子的語言

正確理解孩子想表達的意思:自閉特質孩子容易有自己特殊的用詞,或語言表達方式,需要正確理解背後的意思(就像有台他/她們的翻譯機)。

例如一位大班的孩子,升上大班遇到一位比較兇的老師,聽覺敏感的他不適應新老師大聲嚴厲的帶班方式,在開學後一兩個月,逐漸對上學感到抗拒。

父親對於他早上叫不動(不起床、刷牙動作慢),感到奇怪(因為以前不會),但並未深思背後的原因,而是用過去習慣的催促、提醒來處理,因此最後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而是爸爸生氣、孩子哭泣。

回到事發現場,孩子在聽到爸媽催促時,會說“媽媽要哭哭”,或“我要爸爸哭哭、爸爸喜歡哭哭”,父母以字面理解孩子的意思,開啟另一番辯論/爭吵,例如“怎麼可以叫媽媽哭,爸爸不喜歡哭哭”等。

心理師以選擇題方式和孩子溝通,先澄清他這句話背後的心情。過程如下:

爸爸喜歡哭哭背後的心情是「害怕」

怕什麼?怕爸爸生氣

如果做錯事,爸爸怎麼做,我會聽?溫柔提醒

怎樣叫溫柔提醒?有笑容

原來“媽媽要哭哭”、或“爸爸喜歡哭哭”這些話,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是“爸爸媽媽不要生氣,我會害怕”。

孩子錯誤的語用,很難讓別人理解自己真正的意思,心理師可以幫助他們澄清真正的意思後,教導正確該怎麼說。


💓 4. 貼近孩子真正的心情

貼近孩子真正的心情:孩子通常對自我情緒覺察不佳,口頭詢問總說還好、沒有感覺,心理師需要以其他線索,教導孩子覺察、辨認自己的情緒。

例如他/她剛剛的語氣,其實是難過的;他/她會覺得肚子痛,代表這件事讓他/她緊張,只是現在沒辦法用嘴巴把心情說出來,但身體會幫他/她說出來。


因此心理師要更細緻的體會孩子無法說出口的內在情感,回應他們真正的感覺。同理是門藝術,但被同理的感覺可以很好的提升治療關係的品質,讓孩子對於與人相處感覺好些。



😌 5. 排解與安撫情緒的方法

找到孩子可以排解、安撫情緒的方式:處理情緒是另一個自閉特質孩子很大的困難,來自於他們覺察能力不佳,來自於語言表達能力不佳。

隨著能力不同,發洩情緒的方式也不同。

當強烈的情緒可以用詞彙表達出來時,可以很好的降低肢體攻擊或身體反應。


有人傾聽、安慰、陪伴也是重點,情緒會隨著時間自然緩和。


轉移注意力焦點也是一個好用的方法,面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或是當下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或人力來引導孩子緩和情緒的時候,運用孩子本身感興趣的事物,來轉移當下的焦點、快速轉化情緒,也是一個常見的作法。

不過能夠快速被轉移注意力的孩子,不一定代表他/她的情緒消化能力就是好的,要看是否出現情緒緩降的過程。

情緒緩降舉例來說,孩子無法接受自己做得不夠好,因此生氣、丟眼鏡、趴地上不理人,心理師安撫孩子情緒,以及說了一些對於情境的不同想法後,氣氛從沈重調節得較為輕鬆。

這時看到孩子慢慢從最高漲的情緒降下來,但還沒有完全消彌,因此他向心理師討要紙筆、在一旁書寫數字,直到自己恢復平靜,又能夠開始與人互動。

🔍 6. 澄清錯誤的社會認知

澄清錯誤的社會認知:孩子因為自閉特質的影響,平時較少和他人進行口語、情緒、或資訊方面的交流,日常關注的焦點也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因此對於生活常識涉獵不足,對事情的認知較為狹隘。

心理師在和孩子還原他做出行為之前的想法、或當下做出決定的理由時,可能會發現裡面包涵一些不正確的社會認知。

例如有位青少年出門後更換了目的地,他知道要通知媽媽,但打了電話媽媽卻沒接,他選擇不傳簡訊也不留言,原因是他覺得手機的簡訊、留言費用很貴,最後媽媽只好焦急地四處尋找。

心理師告訴他實際的電信費用,同時媽媽為了找他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包括各種物質及非物質的耗費,通通換算成金錢方便他比較)之後,

他決定下次要回家用家用電話打給媽媽,如果媽媽沒接、他會在嗶一聲之後說出他要對媽媽說的話。

🎯 7. 討論真正重要的事

討論對孩子來說,真正重要的事:

心理師可能扮演引導孩子前進的角色,因此如果孩子是比較被動、或年紀較小還無能力、或不願面對所以一直逃避,心理師主動提出對他們的升學、健康、人際互動…等不同層面重要的事進行討論,有時候是必要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希望對大家和兒童、青少年相處,尤其是和具有自閉特質的孩子互動時,多些參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也有不容易說出口的心事

 陪伴孩子的路上感到困惑,心理師能與你一起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