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心理健康,常被忽略
假如邀請一百位爸爸媽媽向他們提問:「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曾經發燒38.5度請舉手。」可能有35%的人舉手。再問近視度數超過50度的孩子,約70%父母舉手;大於500度則只有10%。
然而,當問到「過去六個月,你的孩子罹患精神疾患請舉手」時,全場鴉雀無聲。有人猶豫著問:「高功能自閉症讀普通班算嗎?」另一位問:「過動症但沒吃藥應該不是吧?」
📊 兒童心理疾患的真實數字
根據高淑芬醫師團隊的研究,全國約有 1/4 的兒童符合至少一種精神疾病診斷,精確數字是 25.8%。盛行率最高的是焦慮疾患 13.5%,其次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9.0%。
這個數字其實很驚人,但多數父母仍認為「應該不是我們家孩子」,或者覺得焦慮、怕寫字、怕被罵、怕上台不算「精神疾病」。然而,這些日常行為背後,可能是焦慮情緒的真實存在。
📖 焦慮症的類型與表現
打開 DSM-5 焦慮症單元,依症狀初發年齡排列,最先是分離焦慮症,其次是選擇性不語症、特定畏懼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特定場所畏懼症與廣泛性焦慮症。
在其他心理狀況中,也經常看見焦慮的影子,例如自閉症孩子因為變動而焦慮、妥瑞症狀受情緒影響,甚至青少年憂鬱也常伴隨焦慮。焦慮,本來就是日常情緒之王,若忽略不處理,可能在青春期與憂鬱交織。
🏫 從分離焦慮到拒學:父母需要注意什麼
開學一個月後,分離焦慮的孩子與父母常出現在診間。分離焦慮是正常發展歷程,但若持續超過四週仍嚴重影響生活,就需要專業評估。
焦慮會變形、躲藏或反撲,愈早發、愈強烈的特質愈容易延續到青少年期。高敏感、完美主義、手足競爭、輸不起或過於沉默的孩子,都可能因焦慮而在校園中表現出拒學、退縮或情緒問題。
🧠 兒童焦慮的支持與治療
當家長焦急地問:「焦慮症怎麼辦?」心理師通常建議從認知行為取向與兒童中心遊戲治療著手,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學習調整行為。這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親子關係都是長期投資。
在親職教養中,給予孩子接納、安全感與情緒理解,是幫助他們面對焦慮的第一步。心理師也能陪伴父母,一起探索如何讓孩子安心成長。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焦慮、拒學或對生活感到害怕,
兒童心理師可以透過遊戲治療或親子諮商,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起點,也給自己一次支持的機會。
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焦慮、拒學
或對生活感到害怕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