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所
桃園所
新竹所
深圳所
預約查詢
心理師一定很痛苦嗎? (三)
2023/08/15 吳瑞媛

一旦個案可以(並開始習慣)與心理師一起進入平靜和好奇的狀態,治療工作就進入正軌,幾次下來通常都會有一些實質的探究成果。例如,我們可以分析出婷婷與媽吵架的模式

2.     理解與信心

        一旦個案可以(並開始習慣)與心理師一起進入平靜和好奇的狀態,治療工作就進入正軌,幾次下來通常都會有一些實質的探究成果。例如,我們可以分析出婷婷與媽吵架的模式:(1)她因小狗生病而十分挫折->(2)究責媽媽->(3)媽媽反過來批評她沒有交代清楚->(4)她暴怒、更用力地攻擊媽媽。就此模式,有兩點值得關注(先不討論媽媽的部分)。首先,照理而言,憤怒應該針對侵犯自己尊嚴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不義),但婷婷只是感到挫折,就對媽媽發脾氣(從(1)(2)),她的憤怒是錯置的,她可以難過、可以怪自己,但她卻把箭頭指向媽媽,她其實是在遷怒(無法怪自己,只能怪別人)。其次,她最後暴怒,是因為被媽媽批評,她把媽媽的批評經驗成重大攻擊,因此用最激烈的方式來回應。在此(從(3)(4)),她的憤怒也不是在回應什麼不公不義,而是惱羞成怒,她承受不了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才會反應激烈。綜合上述兩點觀察,婷婷憤怒的背後都是自我需求的挫敗,她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一旦有做錯事的嫌疑(不管是自己發現(1)或別人指出(3)),她就承受不了,這種自我挫敗的感覺像是燙手山芋,一旦出現她就拼命往外丟,結果最後都變成,她在對別人發脾氣,而不是在舔自尊受損的傷口。基於這樣的分析,我可以預測,只要她生氣,幾乎都涉及自我挫折,一定是什麼事讓她覺得自己又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了!她的憤怒幾乎都是因自尊受損而起!當治療走到這一步,我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看來是理解本身內建的酬勞。

        在大宇的例子中,他的情緒反應形態如下:(1)(預期)爸和哥有衝突->(2)他就自動扮演起「和事佬」的角色->(3)擔心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說服哥、同時也擔心可能會被哥嗆回來->(4)太焦慮了以至於必須長期依賴藥物。針對這樣的形態,我有太多好奇的點:首先,他已經獨立生活了,為何要被捲入爸和哥的衝突中?他不捲進去會如何呢?其次,為何要自動扛起「和事佬」的角色?再來,他已經焦慮成這個樣子,難道家人不知道,為什麼不放過他?經過一段時間的密集探討,我們一起發現,並不是家人不放過他,而是他自己不願放手:他一直以為,爸最擔心的就是哥哥,若他幫忙處理好哥哥,爸的注意力就會轉到他身上,就會看見他、肯定他!自己一切努力的背後其實是愛的追尋!

        當我們可以在個案的問題行為或症狀中讀出深層的心理意義,如婷婷生氣難過是因為擔心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而大宇焦慮則是因為害怕得不到父親的關注,療癒的前景就自然展開了!有次聊天,有人問我,心理問題的成因是什麼?他很大方地提供自己的答案,「都是因為錢不夠!」我心裡的答案則是「都是愛不夠!」我們都需要愛,也都會因得不到愛而受苦,但這種苦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婷婷暴怒、大宇焦慮、有人憂鬱、有人空虛或恐慌等等。往往我們不知道自己缺愛;即使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討愛;即使遇見愛,也不知道如何讓愛灌進來(有人會用力推開、有人會覺得自己配不上)。缺愛造成各種心理扭曲,而心理治療則是用愛的力量來糾正這些扭曲:讓人熟悉愛的邏輯(如,愛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不會挑剔批評、不會)、體會被愛的經驗、進而在自己身上長出愛的力量(憐憫自己、進而憐憫他人)!

        對許多個案而言,感受心理師對他的關愛可能是人生中罕見但又珍貴的經驗。個案會問「為什麼對我這麼好?」答案很簡單:「因為你需要,也因為你會因此成長、長成一個個體、有自己的獨特樣子!」但個案會擔心,「萬一你等不到我長成個體的那一天呢?萬一我長得不好呢?萬一」我會很堅定地說,「我對你有信心!」我可以具體地想像婷婷和大宇會如何好起來、如何長出自己的成年樣子,因為我對人性有信心,人可以因為缺愛而扭曲,也可以因為愛的滋潤而啟動潛能、讓自己發光發亮!我通過理解個案而理解人性,理解人性讓我對人性有信心,而因為我對人性有信心,我也對個案有信心!不管你來的時候是多麼痛苦、多麼不堪、多麼陰沈,我們都可以一起舖出一條邁向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