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離別,真的來得太快,也太沉重
📞 一通電話,意外地牽動情緒
「小姐妳好,我們這邊是XX警局,妳爸爸出了重大車禍,現在正在XX醫院急救,請妳盡快趕來,也協助我們確認他的身份。」在接到這通電話時,是將近廿年前的某日深夜,我以為是無良的騷擾。「我爸就在家裡睡覺,你到底在說什麼,無聊!」接著我就掛掉電話。
數個月後,在家人的聊天之中,才發現一個遠方的長輩在離島車禍過世,時間正好相符。似乎是對方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記錄了我家人的電話,接續下一行只寫著女兒二字以及我的電話,被誤認成對方的近親而由警察來電通知。
💭 對無常的模糊體悟
那一年之中,我接連收到三位關係稍遠的人意外離世的消息,對於生命的無常有著模糊的想法,好像有點感嘆,卻又很快沉寂,短暫的悼念也很快隨風而逝。多年之後,經歷了近親家人們的生死,就更能體會活得越久,收穫多、失去的也很多。
🧩 回憶、懊悔與想像的哀悼方式
或許每個人對於關係相對人的逝去,都有不同的哀悼期與哀悼方式。我們會去想著與對方的關係,回憶過往的共同經歷,甚至把對方不相干的人生經歷拿來與自己對比,只想回味對方與自己可能的連結。
有時因為太難接受對方已然離開,還會假設對方還在可以做什麼,或是對於過去未能做什麼感到懊悔。倘若關係雖不親近,可是對方與自己客觀條件相似,還可能激起兔死狐悲的哀嘆與恐慌。
🕰️ 遺憾會沉睡,但不會消失
無論是留在哀悼的當下,或是真心道別、繼續負重前行,如何去理解與對方在彼此關係中的期待與失望,如何消化並接受,其實還是很困難的事。
所以第一時間,我們常會訴諸於俗事纏身、課業或工作太忙,就這樣不去想、不去管,然後等待時間流逝後,濃烈的感傷會褪色、遺憾成為日常,終究壓抑的情緒就沉入心中,直到被類似的事件喚起,才會再隱隱作痛。
🌧️ 若情緒難以承受,請溫柔地尋求支持
可是關係的遺憾或期待有時候無法被理解或接納,追悔也出現過度延續不止的情況,而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效能,也讓憂傷、低落的情緒不斷壟罩自身,對於其他事務再也不感興趣,或是猶如行屍走肉的生活著。
此時就不適合一直留在獨自的哀悼中,可能要適時尋求協助。無論是有共同感受、具有同理心的親友,或是專業人員的傾聽與梳理。適時的分享內在情緒、討論關係的內涵,或是對於關係以難以預期的方式逝去的懊悔或遺憾,都能讓關係的本質被看得更清楚,也帶來對於關係存續的安定感。
🌱 讓哀傷也能成為成長的土壤
哀悼的歷程經常伴隨傷感,但無論是從旁人獲得情緒支持,或是直接面對內在的各種負向情緒,適度的理解、接納及承接自己的不情願,也許更可以在療癒自己的過程汲取更多的力量。
如果你也在與遺憾共處的路上,
心理師陪你,慢慢說完那段沒能說出口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