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所帶來的創傷,代間傳遞就此悄悄開始
「關係創傷代間傳遞」在這裡並非指心理學上說的代際創傷。在關係取向深度心理治療的觀點中,指的是個體的關係創傷未被處理,而重演於親子關係中的歷程。
許多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可能原意是出於愛與保護,但也有很多時候實則是不自覺地為了避免童年創傷經驗重現的「提前防禦」。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樣態:
1. 追求成為完美父母
這類父母可能從未感受過穩定的依賴與愛,因此在教養上要求自己「絕不能出錯」,極度害怕孩子受傷。這樣的教養其實是對關係創傷重演的恐懼反應。他們害怕自己像當年的父母一樣,也擔心孩子像自己一樣深受原生家庭傷害。
這種極端自我要求的教養策略,主要還是害怕孩子被自己傷害,擔心自己會不會既是童年的受害者,也變成了自己孩子的加害者。同時也擔心未來孩子也會跟自己一樣,心想著如何趕快遠離父母。
這種恐懼很容易演變成對家人甚至環境安全的高度控制,因此常見於對孩子與伴侶的嚴苛期待,並將自己的恐懼轉嫁為壓力,成為親子或伴侶間互動衝突的根源。
2. 把孩子當作過去的自己
這類父母看到孩子的強烈情緒,彷彿看見過去那個曾被忽略的自己,它們無法忍受孩子有負向的情緒,因此一見到孩子的那種行為或反應,第一時間可能就會出現強烈的喝斥、矯正,或不成比例的安慰與彌補,而非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結果讓孩子感受到被忽略與混亂,也無法對父母產生信任感。
這些童年被忽略被傷害的父母們,很難有能力看見自己,也很難有能力了解,孩子其實是另一個有血,有肉,有自我的獨立個體。
他們常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
3. 過度依賴孩子對自己的需要
有些父母將孩子視為情緒唯一的依附來源,意思是,他們的依賴需求一直無法滿足,便控制孩子成為自己唯一的情緒照顧者,這也是一種提前防禦創傷重現的典型行為。以孩子的「依賴」來安撫自己的孤單恐懼,增加自己不會被拋棄的安全感。
這類父母,常在孩子很小很需要大人協助的時候就開始不自覺地將孩子綁在自己身邊,並讓孩子感覺:
離開父母,這個世界是危險的;
離開父母,會落得不乖不孝的標籤;
離開父母,去發展自己的人生是不被允許且不被祝福的
孩子一旦想獨立,就可能被父母標籤為「不孝、不聽話」,進而抑制了正常的探索與發展,讓孩子在自主與罪惡感之間左右掙扎。
關係創傷,是不斷重演的恐懼劇本
關係創傷的本質,不在於「發生什麼事」,而是當事人在重要關係中,經歷了無法預測、無法逃脫的困境。
這樣的經驗若未處理,會內化成恐懼模板,在未來親密關係中重複上演。例如當孩子晚歸,就會啟動高度不安,害怕孩子背叛與疏遠。
為了防禦這些恐懼,父母可能為自己的焦慮綿密地準備,卻無意間讓孩子也背負上創傷壓力,從原本的受害者角色,轉為新的加害者,完成代間傳遞的輪迴。
不讓創傷傳下去的關鍵
關鍵不在於控制孩子,而是回頭看見自己的恐懼是否主導了教養行為。
孩子其實是父母關係創傷的「照妖鏡」。他們的反應可能正在反映父母內心未解的焦慮與不安。
如果父母能在親密關係中對自己誠實、看見困境,並勇敢地承認自己的脆弱與受傷,而非將傷口壓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有機會成為他自己,而非父母內心創傷的投影。
關係創傷若未療癒,
就可能以「愛」之名複製傷害。
孩子值得被當成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創傷的延伸
親子衝突背後,藏著未被看見的心碎
停止重演,從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