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會談中,不約而同地聽到許多相似的困擾,如:「我覺得自己好廢」、「效率好差」、「不知道怎麼安排時間」、「我真的很不自律」等,一連串焦慮不安、否定自己的話語,在耳邊縈繞不去。
那種「應該要很自律」的聲音,從哪裡來?
當我們一層層追溯這些自我貶抑、缺乏自信的情緒根源時,許多人會說,他們一直相信每天都必須按表操課、計畫周全且如期完成,才算是把生活過好,甚至會反問我:「難道不是這樣嗎?」
一旦當天遇到突發狀況或心情低落而無法完成預定事項時,便立刻陷入深深的自我批判,責備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好。而那些列在計畫上的內容,往往也都是必須展現明確成果與價值的任務。
那個「努力」的版本,其實是從小就被訓練的
回頭看,這樣的生活模式並非無跡可尋。許多人從小放學後的時間被填得滿滿,寫作業、補習、家教等等,週末還有才藝班,寒暑假甚至也有詳細課表或營隊。
即使不情願、試圖反抗,父母也常以「不要浪費時間」、「我不會害你」、「聽我的就對了」來壓制,甚至不惜責打。
為了避免衝突和內心焦慮,我們逐漸學會閉上嘴巴,並拿出十二分的執行力完成每一項安排,卻也在過程中漸漸失去了對「自己想怎麼過生活」的感覺與聲音。
獲得自由,卻不知道怎麼用
於是,長大後好不容易脫離父母的掌控,獲得自由與自主的空間,卻不自覺地又將生活排得密不透風,把自由過成另一種緊繃的紀律,因為那是最熟悉的生存方式。
但當人生出現變化,面對需要自己做主的時刻,像是想學什麼、如何交朋友、怎麼花錢、如何面對情感衝突、週末該怎麼安排等等,卻反而無所適從。
因為從未練習過自主選擇,一旦需要對自己負責,就會慌張、不安,聽不清內在的聲音,甚至擔心自己做錯選擇,怕做的事「沒有價值」、「不夠貢獻」,於是活成一副不知所措的模樣。
允許自己停下來,也是一種練習
但我想說,生活本來就有千姿百態,不必急著成為生活大師,也無需立刻找到什麼遠大目標。
也許,可以先允許自己有一點空白、有一點無聊,容許自己停下腳步、什麼都不做。當心靜下來,內在的聲音才會慢慢浮現,知道自己想把時間花在哪裡。
你會發現,生活從來不只是一張任務清單,也不只是效率與成果能定義的東西。
不是你不夠自律,而是你正在學著過自己的日子
這是許多人共同面對的課題:我們不是不夠自律,而是正在學習如何把被安排的人生,慢慢過成自己的。
沒有太晚,也沒有失敗,只是正在起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