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所
桃園所
新竹所
深圳所
預約查詢
兒童青少年偷竊行為:心理師觀點
2023/08/15 王麗娟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時怎麼辦?

小孩在文具店裡慌張地拿著鉛筆準備放進書包,表情緊張,背景大人皺眉注視懷疑他偷東西

🧒 兒童與青少年偷竊:父母最難接受的行為

孩子哪些行為最讓父母難以接受?爭辯、愛哭、打人、不寫作業、網路成癮、甚至偷竊。當孩子自傷時,父母擔心憂鬱症;當孩子偷東西時,則可能腦補成「反社會人格」或「未來犯罪」。

偷竊是極敏感的問題行為,涉及道德、法律、學校與家庭教育,常令父母焦慮與無助。


📖 偷竊行為與家庭互動模式

父母在預約心理諮商時,常先以「情緒或專注問題」作為理由,直到面談才吐露孩子長期偷東西,並一再強調自己的教養理念與挫敗感。

偷竊前往往經歷過錯誤處理,導致親子關係成為防範與檢查的攻防戰。有父親曾深夜檢查孩子文具並拍照比對品牌、圖案與餘量,只為避免冤枉孩子或被老師通知。長期下來,親子互信受損,家庭陷入緊繃狀態。


💸 偷錢與網路課金:現代親子教養新挑戰

比偷文具更讓父母困擾的,是偷錢或用於遊戲課金。父母常覺得這是故意挑釁、泯滅道德感。但其實,這些行為反映了孩子內心的不快樂與求助訊號,而非單純的壞意。

家長常見處理方式包括:

1️⃣ 嚴肅又開明的勸導,要求承諾不再犯;

2️⃣ 剝奪與懲罰,例如鎖住所有貴重物品;

3️⃣ 情緒失控後的嚴厲責罵與遷怒,往往讓孩子偷得更多或出現其他負面行為。


🧠 偷竊行為的心理意涵

心理學上,偷竊行為可能與注意力問題、焦慮情緒、對立反抗行為相關,但真正符合「病態偷竊症」(Kleptomania) 的兒童極少。

偷竊與自慰、頂嘴等問題行為一樣,本質是求助訊號——孩子用行動在說:「我需要被看見。」 若長期忽略,可能演變為更多自我懷疑、憂鬱,甚至自傷行為。


🌱 幫助孩子的第一步

處理偷竊行為,最重要的是重建親子信任與安全感。父母可以從肯定孩子、接納情緒開始,並在沒有偷東西的日子給予正向關注。

若多次嘗試仍困難,建議尋求專業心理治療或兒童心理師協助,透過遊戲治療、親子諮商或行為策略,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改善行為。


親子教養不再只是責備,

而是看見孩子真正的求助訊號

 心理師可以陪伴你們理解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